學系簡介

     成立於民國59年,培育畢業生數萬人,多數學生投入電子產業相關工作,成為企業界中堅份子。本校於103學年度正式改名為華夏科技大學,為因應知識經濟及少子化時代來臨與挑戰,體認到唯有建立特色,才能在國內技職校院間佔有一席之地。

本系隨著產業環境的變化,招生學制改變為日四技與二技進修學制。經由系務會議、系

務發展會議及系友諮詢意見訂定出本系發展領域為「APP設計及手機行動網路應用」與「IOT物聯網應用」二大領域,希望能培養出產業界所需優秀人才

    依據行政院進行生產力4.0的科技發展策略規劃,生產製造歷經自動化、量產化、全球化發展歷程後,近三年,不論是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再工業化政策日本的人機共存未來工廠、韓國的下世代智慧型工廠,還是中國製造2025計畫,全球主要國家均積極推動建構網實智能化製造、生產、銷售系統,以快速反應或預測市場需求;產業供應鏈垂直與水平數位化、智能化,成為全球搶單競爭關鍵。臺灣同樣地,也面臨工作年齡人口減縮,同時產業受開發中國家搶占量產市場、工業國搶佔中階客製化市場的雙重挑戰。在接踵而來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如何促進國內產業創新轉型、掌握關鍵技術自主能力、維持國際競爭力,是我國產業發展之重要課題。

近年來為能充份體現物聯網於生活環境上的應用,政府相關單位已著手整合多元環境感知無線感測網路技術,研究具有產業發展潛力的智慧生活應用情境,並透過與產業的共同合作,期以促進國內產業順利升級轉型。尤其近兩年產業變化快速,全球新應用與新系統接連推出,包括物聯網穿戴裝置工業4.0互聯網+等應用一一開展,人才荒不單是量的不足,在質的方面更加講求,尤其物聯網相關領域所帶動的軟硬整合應用就是需要具備跨領域專業知識的人才。

智慧聯網的精神是運用ICT感測技術,打造物物相聯的資訊服務環境。本系以培育軟硬體理論與實務能力之專業技術人才為願景,結合畢業門檻、連結就業學程、藉由專業證照輔導課程、校外實習、競賽活動,開設銜接及補救教學課程、學生預警制度、職涯探索及輔導講座等策略,具體提升學生素質及就業競爭力,讓本系畢業生不僅是「助理工程師」,更是「專業的工程師」,引導學生在IOT物聯網產業上能有更傑出的表現。

 

目標、特色與系()務發展

1. 本系能依據學術專業的發展特性及社會環境需求,配合學校中長程發展目標,培育軟硬體理論與實務能力之專業技術人才

   目標,以APP設計及手機行動網路應用IOT物聯網應用為發展主軸,規劃系所之願景與運作機制。同時配合學校教育標竿

    WISE-123理論與實務課程充分結合,符合社會需求。

2. 各項行政措施均能依據系所務發展規劃,達成預定目標及有效運作,並顯現具體的成效。

3. 系之發展目標與產業需求、未來趨勢、知識發展、技術進步密切相關。

4. 已訂定系專業核心能力專業核心能力檢核指標修訂,以及英文資訊就業競爭力專業證照畢業門檻,有效管控本系學生於

   畢業時皆具有一定程度之專業能力。

5. 系務發展相關委員會定期召開全系同仁共同參與組織運作正常

6. 102-104學年度共編列17,110,514作為本系教學各項設備及實習材料費,平均每位學生每年可獲得之實習材料費在一萬元以上

   各項費用足以支應各項教學支出

7. 具有自我評鑑之相關辦法與規章,自我評鑑規劃、執行及後續追蹤機制良好。

8. 規劃多項具體提昇學生素質策略,配合教學卓越、技優再造實務增能、北區教學資源中心、國際交流合作及就業學程等多項政府

   部門專案補助計畫,培育符合社會所需之APP設計及手機行動網路應用IOT物聯網應用專業人才

 

課程規劃、師資結構與教師教學

1. 課程規劃乃配合國內產業變遷、國家技職再造政策、學校特質與現有資源及系自我定位,並將課程規劃設定為以學生入學5-7年後

   產業所需專業與技術人才培育為主

2. 課程規劃採大一紮根大二增能大三跨域大四總整方式進行,以理論結合實務為主以實務技術強化為重,有助於

  專業工程師」之培育。

3. 課程設計著重通識課程生活化、專業課程實務化……6大原則,對於達到「培育軟硬體理論與實務能力之專業技術人才」

   培育目標有極大幫助。

4. 課程規劃邀請學界、產業人士、系友代表及在學學生共同參與,且理論課與實務課相呼應,符合國內電子工程產業發展脈動。

5. 已訂定系專業核心能力專業核心能力指標修訂,以及英文資訊能力與就業競爭力專業證照畢業門檻,有效管控本系學生於

   畢業時皆具有一定程度之專業能力。

6. 提供「APP設計及手機行動網路應用」及「IOT物聯網應用兩種專業選修模組課程供學生選擇,兼顧日夜間部學生特質與

   需求,提供學生明確且多元的課程選擇機會。

7. 課程規劃理論與實務課程並重,實務性課程佔專業課程學分數60%以上,同時透過業界教師協同教學與擔任專題製作指導師等

   措施程,使學生能與產業直接連結,有效提高就業率。

8. 建立課程地圖學習地圖證照地圖,有效指引學生學習路徑及方向,增進學生課業與專業能力之學習效率與改進。

9. 師資素質佳,助理教授以上師資比達66.7%教師專長與系發展主軸APP設計及手機行動網路應用」及「IOT物聯網應用」

   符合,且教師具豐富教學經驗,能熱忱參與教學與研發工作。

10. 現有師資12具業界實務經驗或專業證照比例達100%,對實務課程教學有極大幫助。

11. 學校已規劃有教師知能認證機制,藉由教學知能精進、實務教學創新、產學能量倍增、師生實務增能方案以及教師赴公民營

    機構研習等計畫補助,幫著教師課程教法更新,促進教師教學技能躍進,有效提升教師實務專長

12. 教師踴躍參與提昇各項自我專業能力研習活動,且次數逐年提高。全系老師每年皆赴公民營機構研習或服務至少一次

13. 利用各項計畫聘用產業界教師協同教學增進學生即時產業知識

14. 學校訂有提升教師實務專長之獎勵措施,如指導國內外競賽得獎、補助研習進修、專利論文獎金等措施,提昇教師在專業知識

    方面的能力與品質。

15. 學校推動「教師評鑑」、「教學評量」,促進教師改善教學,對本系教學欠佳教師積極輔導,獲得良好改進成果。

16. 學校辦理多項提升教師教學方法研習,辦理微型教學觀摩、協助磨課師數位教材製作,對改善本系教師教學能力助益甚大。

 

教學品保與學生輔導

1. 教學品保作業流程規劃完善,定期透過問卷調查等相關措施檢視教師教學品質,安排教師參與提昇教學品質訓練,有效促進

   教師教學方法

2. 專兼任教師課程教學大綱及進度皆需經過校外學者審查再上網公告讓學生查詢,透過教師教學學生意見問卷調查、系主任

   訪談等相關的措施,協助檢視本系教學品質

3. 各項課程教材編撰及教學活動皆能結合數位科技進行教學,教師教學表現有具體成效

4. 已制訂完整的學生學習與輔導機制,同時搭配各項具體作為及職涯輔導地圖,有效協助學生完成就業前準備工作。

5. 系所畢業門檻已制訂完成,同時訂有英文、資訊及專業課程輔導機制,同時配合校外實習及一對一模擬輔導面試讓畢業生

  「畢業即就業、上線即上手」

6. 藉由2週新生銜接課程、學期中補強課程及每星期6小時課業諮詢時間(Office hours)留住學生並拉近學生素質落差本系

   學生在語文能力上已有所成長

7. 積極培訓頂尖選手參與國內及國外競賽,102-104學年度共獲得41個獎項

8. 102-104學年度共獲得647張專業證照,確保學生專業技術能力

9. 102-104學年度共計122位學生參與校外實習,有效縮短就業等待期。

10. 104學年度畢業生已有94.4%取得專業證照,輔導機制充分發揮成效。

 

專業發展與產學合作

1. 善用整體發展獎補助計畫、政府補助研發產學計畫、教學卓越計畫、技職再造及勞動部就業學程等資源及經費,訂定推動產學合作

   與技術發展之機制與具體策略,鼓勵師生在產學合作技術發展學術論文發表方面發揮

2. 學校已訂定鼓勵教師專題研究及產學合作辦法、專利申請及技術移轉管理辦法等多項措施,對鼓勵師生共同參與學術研究與技術

   發展具鼓舞作用。

3. 專業教師積極尋求相關資源,與校外研究單位及產業進行應用型研究與產業創新技術開發,以促進學術與業界間的交流

4. 透過教師研究結果與教學結合,形塑與傳授學生實務技能,使其能充分掌握國內外最新IOT產業資訊,提升電子工程相關產業技術

5. 系上產業合作件數、金額及教師與學生獲獎率逐年提升,近三年主持之各項產學研究計畫案達18,總金額已547萬元

6. 教師積極參加學術活動,對增進本職學能及提升教學品質有相當助益。

7. 產學合作及研究經驗融入教學內容,充實教材,促進學生專業實務能力。

 

學生成就與職涯發展

1. 已制訂完整的學生學習與輔導機制,同時搭配各項具體作為及職涯輔導地圖,有效協助學生完成就業前準備工作。

2. 系所畢業門檻已制訂完成,同時訂有英文及專業課程輔導機制,同時配合校外實習及一對一模擬輔導面試讓畢業生

  「畢業即就業、上線即上手」

3. 藉由2週新生銜接課程、學期中補強課程及每星期6小時課業諮詢時間,留住學生並拉近學生素質落差本系學生在語文能力上

   已有所成長

4. 積極培訓頂尖選手參與國內及國外競賽,102-104學年度共獲得41個獎項,因對外競賽表現亮眼。

5. 102-104學年度共獲得647張國內及國際專業證照,確保學生專業技術能力

6. 102-104學年度共計159位學生參與校外實習,有效縮短就業等待期。

7. 104學年度畢業生94.4%具備專業證照,輔導機制充分發揮成效。

8. 102-104學年度實務技術類課程由128位高年級學生擔任教學助理(TA) ,除協助教學或準備授課器具外,對提昇學生專業技能

   亦有相當大的助益。